日前,廣東發布《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推出100條重點舉措以落實《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遵循這張“施工圖”和“任務書”,廣東將重點抓好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和平臺,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深圳將在科技創新、重大平臺建設等方面發揮好核心引擎作用,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呂堅是香港城市大學教授,每周深港兩地來回穿梭,是他的工作常態。在深圳虛擬大學園的香港城大深圳研究院,像呂堅教授這樣過著“雙城”生活的科研人員,如今已有數十名。深港兩地的資源與產業優勢互補性強,讓呂堅團隊如虎添翼,他們不斷在材料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全球首創超鈉鎂合金材料、全球首次陶瓷4D打印……一系列成果呱呱墜地。 香港、澳門以高校、科研、金融、航運等優勢聞名;深圳以擁有完善的產業鏈和開放的環境著稱;廣州的外貿和電子信息產業優勢明顯;東莞、佛山等地則是制造業實力雄厚的重鎮。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各個城市的創新要素流動已成加速趨勢,整體創新及發展能力不斷提升,已然具備了建設科技創新走廊的堅實基礎和顯著優勢。 《三年行動計劃》提出,“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和平臺……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加快中新廣州知識城、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中子科學城等重點創新平臺建設。” 從科技部門了解到,目前深圳正高標準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與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等一體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面發力補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短板。 《實施意見》提出攜手香港、澳門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爭取國家支持集中布局建設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集聚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實驗室、研發機構、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學以及頂尖科學家和高層次人才,重點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打造重大原始創新的重要策源地。 今年5月,“DNA修復之父”諾貝爾獎得主托馬斯·林達爾實驗室在深圳啟動。據實驗室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實驗室將與世界頂尖科研機構進行交流并開展DNA修復相關課題,培養諾獎科學家實驗室后備人才。隨著更多的世界頂尖科研團隊和機構落地光明區,光明科學城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目標越來越近。 事實上,廣東和深圳早就意識到,攜手港澳加強創新基礎能力建設,是整個大灣區創新發展的有力支撐。 2017年底,廣東印發了《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連接廣州、東莞、深圳,打造“一廊聯動十核驅動”的創新高地。隨后不久,廣深科創走廊范圍延伸到了港澳。2018年8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上提出,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專家在分析了國際創新發展歷程與經驗后指出,美國硅谷、波士頓地區等全球知名的科技創新區域,其各類創新資源呈現出“廊帶”分布的特征。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等地的以高速公路、軌道等交通要道為依托的軸線區域集聚各類創新要素,加快建設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可謂是順應了全球科技發展趨勢,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的重要保障和著力點。 聲明:以上所有內容源自各大平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對原創作者表示感謝,文章內容僅用來交流信息所用,僅供讀者作為參考,一切解釋權歸鎂途公司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經核實我們會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鳴謝:鎂途公司及所有員工誠摯感謝各位朋友對鎂途網站的關注和關心,同時,也誠摯歡迎廣大同仁到網站發帖、投稿,宣傳您的企業、觀點及鎂人鎂事。 |
2025年4月11日,由亞洲金屬網主辦的第十三屆國際鎂業峰會在福建...詳情
在全球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浪潮下,伊之密股份有限公司(...詳情
為積極響應國家“碳達峰、碳中和”(以下簡稱“雙碳”)戰略號召...詳情
周初鎂市簡述2025.4.21日新的一周開市,國內鎂錠市場整體穩定。...詳情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