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機器人的關鍵技術包括視覺、傳感、人機交互和機電一體化等。從應用角度分,智能機器人可以分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其中,工業機器人一般包括搬運機器人、碼垛機器人、噴涂機器人和協作機器人等。服務機器人可以分為行業應用機器人和個人/家用機器人。其中,行業應用機器人包括智能客服、醫療機器人、物流機器人、引領和迎賓機器人等;個人/家用機器人包括個人虛擬助理、家庭作業機器人(如掃地機器人)、兒童教育機器人、老人看護機器人和情感陪伴機器人等。一、智能機器人行業發展現狀分析全球智能機器人企業結構主要由工業機器人、個人/家用機器人、行業服務機器人構成,占比分別為15%、43%、42%。 圖1:全球智能機器人企業結構。(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7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已達500億美元。2017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的總銷量達38萬臺,同比增長29%。中國自2013年以后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2017年,中國的工業機器人銷量達13.8萬臺,其次是韓國約4萬臺,日本約有3.8萬臺。在美洲,美國是最大的單一市場,銷售了約3.3萬臺工業機器人。在歐洲,德國則售出了約2.2萬臺。中、韓、日、美、德五國2017年工業機器人銷量占全球總銷量71%。 圖2:全球主要工業機器人市場出貨量走勢。(單位:臺) 2013年以來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年均增速達23.5%,2018年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92.5億美元,2020年將快速增長至156.9億美元。 圖3:2013-2018年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及增長走勢。 2018年,全球家用服務機器人、醫療服務機器人和公共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分別為44.8億美元、25.4億美元和22.3億美元,其中家用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占比最高達48%,分別高于家用服務機器人、公共服務機器人20、24個百分點。 圖4:2018年全球服務機器人銷售額情況。 圖5:2018年全球服務機器人銷售額占比。 二、智能機器人產業問題分析1、我國機器人尖端技術尚未實現全球領先 機器人是多學科、高科技交叉融合的產物,作為工業后發國,中國在產業基礎上相對較弱。在機器人產業中,上游核心零部件直接影響機器人性能,且占本體成本70%以上,但目前我國核心零部件仍依賴進口。 同時,我國機器人尖端技術尚未實現全球領先,與國外成熟的工業機器人相比,依然有不小差距,高端市場顯著缺失。 2、服務機器人關鍵技術待突破,B端市場尚未明確應用方向 目前,國內將服務機器人定位為滿足人類生活質量提高的基礎關鍵設備,部分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國際領先水平,但從市場需求的角度出發,現有機器人產品尚不能滿足用戶智能化需求,人機交互、柔順控制、功能仿生、智能感知等關鍵技術嚴重制約服務機器人發展。 3、產品價格高、功能安全與信息安全難保證導致服務機器人購買疑慮 國內可量產的服務機器人企業數量較少,由于難以規模化生產,產品成本難降低,而C端市場對產品價格十分敏感,高價格門檻使得服務機器人難以進入大眾化消費時代。 4、行業標準缺失,產品良莠不齊 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必須具備與之相匹配的標準體系。目前,為引導機器人產業的健康發展,我國已發布和正在制定的機器人及相關國家標準100余項。 但國內機器人技術演進較快,應用場景變化較大,國家標準制定周期較長,通常需要2~3年,而現有標準以工業機器人為主,市場活躍的服務機器人及特定領域應用的特種機器人通常無法找到對應的標準作為質量評定依據,標準制定進程明顯滯后于市場發展現狀;國內已有的機器人標準以強制的安全認證為主,缺乏產品功能性認證,使得部分地方及企業標準執行不到位;同時,行業標準處罰力度不夠,圍標代價不高,直接導致國產機器人產品良莠不齊。 三、智能機器人未來發展趨勢長期來看,未來人工智能最大的應用市場將出現在在服務機器人領域,面對遠比當前工業生產復雜的環境,服務機器人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要求更高更全面,市場空間更加巨大。未來服務機器人的市場空間將會非常的廣闊,2019-2024年全球的服務機器人銷售額將會再進一個臺階,預計到2024年全球的服務機器人的銷售額將會達到170億美元。 圖6:2019-2024年全球服務機器人銷售走勢預測。 一是服務機器人要更加擬人化,這是陪伴機器人。 二是要更加體貼化,不僅要擬人,而且要體貼關懷,日本開發的護理機器人非常體貼病人。 三是專業化,服務行業的專業化、特色化。 四是更加超能化,不僅要擬人,而且要超過人,人搬不動的東西它能夠搬。 五是應用的更加廣泛化。
|
2025年4月11日,由亞洲金屬網主辦的第十三屆國際鎂業峰會在福建...詳情
在全球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浪潮下,伊之密股份有限公司(...詳情
為積極響應國家“碳達峰、碳中和”(以下簡稱“雙碳”)戰略號召...詳情
周初鎂市簡述2025.4.21日新的一周開市,國內鎂錠市場整體穩定。...詳情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