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展覽室,眾多超大型鎂合金板材和型材令人矚目,也讓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潘復生倍感自豪:“像這款大型材,起初,許多業內人士都難以置信,鎂合金型材竟能做得如此大而薄。” 20多年前,鎂作為輕金屬,其巨大潛力鮮為人知。如今,我國的鎂合金技術和產業正迅猛發展,潘復生教授便是這一領域的領跑者之一。 從中學臨時代課教師到工程院院士 19歲大學畢業、30歲晉升教授、55歲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外人看來,潘復生院士已經達到難以企及的高度。而這個高度的背后,凝聚著潘院士超過常人的勤奮與努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復生 1962年7月,潘復生出生于浙江蘭溪的花塘村。他回憶說:“童年時,上學要走一條曲折的小路,路旁水塘密布。每逢冬季,路面結冰,掉進水塘是常事。”盡管環境艱苦,兒時的潘復生仍堅持每天早上6點半前到校。 這段經歷讓潘復生直到現在都還有感觸:“堅持是成功的關鍵,無論道路多么崎嶇,只有堅持走下去,才能達到目標。” 1978年,16歲的潘復生考入合肥工業大學粉末冶金專業。在此之前,他已在當地一所中學擔任臨時代課老師,教高中物理和化學。 當時做代課老師,教學參考資料很少,一開始,潘復生站在講臺上很有些擔心,怎么教? “我之前學的物理、化學,側重于應用知識,基礎理論知識掌握較少。”于是,潘復生拜訪了不少有經驗的老教師,找齊了各個版本的課本,努力吃透每本書的內容。有時遇到不懂的題目,他就走好幾里山路,求教剛畢業的大學生。早上出發,弄明白問題后,時間差不多就是晚上。這時,只有掛在山頂樹梢上的月亮與他為伴,為他照亮回校的路。 在緊張的教學之余,潘復生還擠出時間準備才恢復的高考。老天不負有心人,潘復生不僅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還順利考入大學。 本科畢業后,潘復生又考取重慶大學冶金及材料工程系,在丁培道教授指導下攻讀碩士研究生。隨著研究的深入,潘復生的研究方向開始向鋁合金轉移,在西北工業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導師也鼓勵他開拓新方向。 “鋁合金是一種輕量化材料,我也經歷了我國鋁合金產業發展從大到強的一個過程。”攻讀研究生的幾年時間里,潘復生努力學習知識,假期和周末也在做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他又先后到英國牛津大學、德國斯圖特大學、英國瑪麗皇后學院、日本千葉大學等知名院校留學、做學術交流。 潘復生院士參加學術交流活動 在親眼觀察國外院校和機構的創新體系、研究方法和方向后,潘復生覺得,是時候轉換一條賽道了。他說:“做創新之前,我們必須了解世界,了解別人是怎么做的。了解以后,才能知道你所要解決的問題和創新的方向。” 上世紀90年代,已是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教授的潘復生,決定選擇另一種輕量化合金——鎂合金做主要研究方向。這不僅是一次冒險,也意味著他將投身于一場前所未有的輕量化材料產業改革。 2001年,在潘復生的牽頭組建下,重慶市鎂合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重慶大學成立;2007年,在國家有關部委的支持下,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掛牌成立,這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以鎂合金命名的國家級研究平臺。 “潘院士對科研很投入,有一次,為了做熱處理實驗,他在實驗室待了快十天,后來是因為停電才不得不停下工作。”團隊成員宋江鳳說,“每當學生們在科研上出現困惑,我都會向他們講潘老師的故事。潘老師就是我們身邊的榜樣,我們都從他身上感受到正能量。” 多年來,潘復生院士團隊完成了一系列國家級和國際合作項目,在輕量化節能產品、高塑性鎂合金、鎂電池、鎂儲氫等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他認為,發展新型節能材料和新一代儲能技術對于實現能源轉型和避免能源浪費至關重要。 潘復生院士和團隊成員們 對話潘復生院士 針對我國能源發展現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新型儲能發展以及未來儲能人才隊伍的建設等問題,封面新聞與潘復生院士展開了對話。 問 為什么要大力發展新型儲能?我國當前的能源狀況如何? 潘復生院士:能源安全是國家的生命線,而“雙碳”目標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在這個背景下,保障能源安全面臨巨大挑戰。因為我國目前的能源結構過度依賴煤炭,導致大量碳排放。中國當前的碳排放量約占全球總量的30%。推動能源轉型成為迫切需求,而儲能問題則是能源轉型的核心之一。 目前,我國的光電和風電裝機容量已占發電裝機總容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在能源結構中,它們僅占百分之十幾的比例。這意味著近一半的光電和風電裝機被閑置或浪費。 要進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必須通過儲能技術解決光電和風電不穩定性和波動性問題。因此,國家和地方都應將儲能產業的發展和儲能技術的突破視為經濟工作和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 問 也基于上述原因,您就選擇研究新型儲能方向?研究過程順利嗎? 潘復生院士:我最初以研究輕合金為主,包括鋁合金、鎂合金和鈦合金。在研究過程中,我發現鎂合金更為輕量化,密度比鋁合金低三分之一。現在,鎂合金產品已廣泛應用于全球數千萬輛汽車中。無論是鋁合金還是鎂合金,都是為了實現節能目標。而在能源轉型之前,這些輕量化材料在節能減排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令我驚喜的是,在研究鎂合金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鎂合金還具有巨大的功能特性,特別是在鎂電池材料和鎂儲氫材料方面展現出良好的性能潛力。 傳統的氫氣儲存方式依賴于高壓氣罐,存在安全隱患,而鎂的固態屬性有望實現高壓低溫向常溫常壓的轉變,從而解決氫能戰略實施過程中的瓶頸問題。 目前,該領域的研究正在加速,一旦突破,預計在未來3—5年內可能實現產業化。這一突破將對新能源汽車、信息產業和電動航空等領域產生深遠影響,并提升整個國家制造業的競爭力。 從更大的視角來看,儲能產業的發展對于實現國家的“雙碳”目標、推動能源轉型和實施氫能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潘復生數十年如一日地潛心攻克鎂材料領域的基礎理論與技術創新。 問 作為西部地區唯一的能源凈輸入省市,重慶在儲能產業發展上有哪些優勢和發力方向? 潘復生院士:重慶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位于東部和西部地區的結合點。東部地區能源需求大,而西部地區可再生能源豐富。重慶可以發揮調控作用,平衡東西部能源需求。同時,重慶作為重工業基地,具備裝備和技術優勢。在能源發展應用方面,重慶可以吸引東部和西部地區的人才,組建綜合科技團隊。 此外,重慶在新型儲能材料和技術的研發方面具備技術優勢,甚至在某些領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包括鎂電池材料、鎂儲氫材料以及新能源轉型的安全控制等方面。重慶還擁有國家級平臺和制造業基礎,這些都為儲能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市場需求方面,重慶對儲能技術的需求更為迫切,重慶也需要有相應布局。 從多個方面來看,重慶都具備整合各方力量,推動有組織的科研、產業化和應用的潛力。當然,這需要政府和管理部門協同配合,共同推動儲能產業的快速發展。 問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背景下,您如何看待川渝兩地合作發展新型儲能產業,以實現1+1>2的效果? 潘復生院士:四川和重慶在儲能產業方面各有優勢。四川的抽水儲能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且技術隊伍強大。與此同時,重慶的制造業裝備技術隊伍也能為儲能裝備系統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從儲能材料的角度來看,新型儲能材料與傳統儲能產業的結合至關重要。四川在鋰電池生產方面已具備明顯優勢,這將促進新型電池和新型儲氫材料的發展。這種產業互補性對整個行業的研究開發和應用具有推動作用。 同時,成渝一體化作為國家級發展戰略,能獲得中央政府更多的支持。新型儲能產業的發展涉及眾多新的標準、法律和規范。顯然,成渝一體化有助于在政策法律、標準上實現一體化推動,對產業發展極為有利。 問 在儲能人才梯隊的培養及后續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您認為中國有哪些優勢及待提升之處? 潘復生院士:中國的科研開發與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的最大優勢在于制度優勢,即集中力量辦大事。但近年來,這種優勢逐漸減弱,導致一些重大技術問題未能得到根本解決。有組織的科研對顛覆性技術開發和先進技術推廣至關重要。 首先,科研方向需符合國家重大需求。其次,科技人才隊伍的協同合作至關重要,團隊成員需發揮各自專長,形成穩定的人才隊伍,以推動科研開發、成果應用和新產品推廣。 以我所帶領的團隊為例,我們始終有組織地進行科研和人才培養,從結構性鋁合金材料到功能性鎂合金材料的研究過程中,既體現了國際前沿的發展方向,更體現了國家需求,解決了成果轉化問題,推動了產品推廣,并培養了人才,建立了國家級平臺。在鎂合金領域,我們在國際上已產生了重要影響,獲得了重要話語權。 在團隊中,我鼓勵科技人員保持研究方向的穩定性,這是有組織科研的體現。由于人的精力有限,且每個人的特長不一樣,只有團隊互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走得更遠。 |
2025年4月11日,由亞洲金屬網主辦的第十三屆國際鎂業峰會在福建...詳情
在全球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浪潮下,伊之密股份有限公司(...詳情
為積極響應國家“碳達峰、碳中和”(以下簡稱“雙碳”)戰略號召...詳情
周初鎂市簡述2025.4.21日新的一周開市,國內鎂錠市場整體穩定。...詳情
請發表評論